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毕昇院区

好孕分享|三十而已,试管失败6次,是什么免疫神器拯救了她?

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(毕昇院区)[官网] 2020-08-13 11:28 浏览次数: 2592

本文原创:生殖免疫科 贾研 副主任医师

  亲爱的小伙伴们,周五又要到啦!

  你们看最近大火的《三十而已》了吗?小编觉得30岁的女人好美,不仅能手撕小三,还能优雅独立。


  所以在备孕路上的姐妹们,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身体,才三十而已,惊喜在路上……

  而小编为了更多地为大家搜集好孕秘诀,经常“潜伏”到各科诊室,这不,这周在贾研老师的办公桌备忘录里发现了一篇“好孕日记”,记载了一位30+岁试管失败6次的妈妈成功怀孕的故事。

  作为一位老母亲,小编看完感动得老泪纵横,看到这位准妈妈历尽辛苦终于迎来自己的小宝宝,真心为她欢呼雀跃。


  今天,小编就把这则日记分享给您,希望能给您带来好运。

  正 文 来 啦

01

HCG正常翻倍

她还是输在了第6次试管

  小娟(化名)是个漂亮的姑娘,31岁了,大眼睛、白皮肤,笑起来特别甜。但神情总有一丝忧虑,她试管失败6次了。

  我们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在西囡奋斗了4年:3次取卵,6次移植,3次生化,3次不着床

  她总认为此生可能没有机会当妈妈了,但其实她年龄不大,我和朋友总是鼓励她:还有机会的。她一次次地继续坚持着。

小娟(化名)是个漂亮的姑娘,31岁了.她试管失败6次了

  在进行第6次移植前,小娟的免疫筛查显示:NK、B细胞低下,抗凝血酶III低下。

  经过免疫干预后,她成功怀孕了,HCG正常翻倍到9000多,可是当她看完门诊回家后,毫无征兆地出血了,完全流产,宝宝走的不留一丝痕迹,她几乎崩溃了。

02

过了着床,也过不了胎停

该怎么办?

  我似乎也给不了确切答案,我想,既然血液的免疫都筛查了也都治疗了,还是出现流产,那会不会是宫腔局部的免疫环境在作怪,也许我们需要从内膜角度去寻找答案

  但当时我们没有开展这项技术,于是帮她取了内膜,寄送给开展这个项目的机构进行检测,返回的结果让我们很意外,所有的免疫细胞均下降。

  也就是说她内膜免疫状态对胚胎的接受度极低,很难建立良好的胚胎发育环境。

她内膜免疫状态对胚胎的接受度极低,很难建立良好的胚胎发育环境

  根据她的身体状况,我们为她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,在复苏前进行了4次对应药物的宫腔灌注治疗,复查内膜免疫细胞全部恢复到了正常范围

内膜免疫细胞全部恢复到了正常范围
03

内膜免疫回归

好孕如期而至

  是的,现在可以进行复苏了,我们在复苏当周期继续宫腔灌注治疗了3次,然后为她安排了第7次移植

  在移植前1天她突然找到我,说想移植后住院保胎,我很理解,毕竟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移植失败,她的内心应该特别无助和恐惧。


  但考虑到在家的状态应该是更放松才对,我宽慰她放松心情,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,她的脸上才慢慢有了笑容,决定在家修养,我很高兴看到她放松下来。

  移植7天后,她早早来到医院抽血检查,HCG113miu/ml,结果很好,但她的表情一点儿也不轻松,她说她害怕再出现前次的情况,我告诉她,相信我,不会的。

  于是我们每几天查1次翻倍,直到跨过了HCG9000多的槛(上次流产的时间),我们都松了一口气,到见胎心、到2B、3B、到毕业,一切都非常顺利

见胎心、到2B、3B、到毕业,一切都非常顺利

  如今,她已经孕21周了,偶尔会在微信上告诉我孕期的情况,宝宝很好,她也依然是那个美丽乐观的女子,我希望她和宝宝一切顺利,愿她如愿当上妈妈,她也信心满满。

  类似小娟这样的几个困难患者,做了内膜免疫细胞检测均成功妊娠后,我们决定引进这项技术。

  因为对于复发性流产、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的患者,通过宫腔免疫环境的评估和治疗被证明可以提高妊娠成功率

宫腔免疫环境的评估和治疗

检测原理:

  这项检测的原理是通过评估着床期内膜上的免疫细胞数量,来评估内膜免疫环境是否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:

宫腔免疫环境的评估和治疗被

  如果某些细胞过高:如NK、巨噬细胞、毒性T淋巴细胞,就会对胚胎具有杀伤性;

  如果某些细胞过低:如调节T细胞、树突状细胞等,就代表内膜免疫反应不足,难以接受胚胎。

  所以,内膜免疫细胞的平衡对于胚胎的着床、发育及早期胎盘功能的建立非常重要

适合人群:

  ①反复试管着床失败;

  ②反复生化流产、胚胎停育;

  ③自然流产后,查胚胎染色体正常等;

  ④或医生根据病情建议检查的其他情况。

检查流程:

检查流程

  医生会根据免疫细胞的结果来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,提高妊娠成功率!

贾研 副主任医师 简介
生殖免疫科介绍
温馨提示: 本站文章主要帮助大家了解健康生育、辅助生殖的相关知识。只能作为一般性了解,不具个体特殊性阐述,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请以医师详细诊断为准;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。